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的工作原理介绍

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的工作原理介绍
更新时间:2025-07-30      阅读:63
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的核心是通过实时捕获气体分子的特征信号,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浓度数据,从而实现对二氧化碳(CO₂)、甲烷(CH₄)、氧化亚氮(N₂O)等温室气体的持续监测。其工作原理围绕气体分子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展开,不同监测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号捕获方式上。
 
光学吸收法:捕捉气体的“指纹”光谱
 
原理核心:利用温室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特性。
 
每种气体分子都有独特的吸收光谱(如同“分子指纹”),例如CO₂对4.26μm波长的红外光有强烈吸收,CH₄则对3.31μm和7.66μm的红外光敏感。在线监测设备通过光源发射特定波长的光,当光穿过含温室气体的待测气体时,部分光被气体吸收,光强的衰减程度与气体浓度成正比(遵循朗伯-比尔定律)。
 
通过检测光强变化,即可反推出气体浓度。这类方法中,非分散红外法(NDIR)因结构简单、响应快,被广泛用于固定污染源(如工厂烟囱)和环境空气的在线监测;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(FTIR)则能同时监测多种气体,适合复杂工况。
 
激光光谱法:用激光的高特异性精准测浓度
 
原理核心:以激光为光源,利用气体分子的吸收线进行高灵敏度检测。
 
激光具有单色性强、波长可调的特点,可精准瞄准温室气体分子的特定吸收线(如将激光波长调至CH₄的吸收峰)。当激光穿过待测气体时,气体分子吸收激光能量,导致激光强度下降,其下降幅度与气体浓度相关。
 
常见的激光光谱技术包括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法(TDLAS)和腔增强激光吸收光谱法(CELAS)。这类方法抗干扰能力强、检测限低(可达ppb级),适合低浓度温室气体(如环境空气中的CH₄)或高纯度气体中微量杂质的在线监测。
 
气相色谱法:靠分离后检测混合气体
 
原理核心:先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组分分离,再逐个检测浓度。
 
待测气体通过采样系统进入色谱柱,柱内的固定相(如吸附剂)会对不同温室气体分子产生不同的吸附-解吸作用,导致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,从而实现分离。分离后的气体依次进入检测器(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检测CH₄,热导检测器TCD用于检测CO₂),检测器根据气体与特定试剂的反应(如FID中CH₄燃烧产生离子流)产生电信号,信号强度与浓度成正比。
 
气相色谱法精度高、能同时分析多种气体,但响应速度较慢(通常几分钟一次数据),适合需要高精度但无需高频监测的场景,如园区边界的温室气体巡检。
 
质谱法:通过离子质量电荷比识别气体
 
原理核心:将气体分子电离为离子,根据离子的质量-电荷比(m/z)区分不同气体并计算浓度。
 
待测气体进入离子源后被电离(如电子轰击电离),产生的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发生偏转,不同质量的离子偏转轨迹不同,最终在检测器上形成不同的信号峰。通过峰的位置(对应m/z)可识别气体种类(如CO₂的m/z为44,CH₄为16),峰的强度则反映浓度。
 
质谱法响应快、能同时检测多种气体,且无需复杂的前处理,但设备成本高、维护复杂,多用于实验室或特殊工业场景(如化工反应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实时追踪)。
 
总结:不同原理的适用场景
 
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的各类技术,本质上都是通过识别气体分子的独特物理化学特性来实现浓度测量。光学吸收法和激光光谱法以快速、实时为优势,主导在线连续监测;气相色谱法以高精度取胜,适合周期性检测;质谱法则在复杂组分分析中发挥作用。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石油化工、电力、环保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监控的核心手段,为减排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